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(从设计开发、生产制造到流通使用、售后监测)的系统性活动,核心是通过识别、分析、评价和控制与医疗器械相关的风险,确保产品在预期使用中获益大于风险,保障患者、使用者及其他相关方的安全。
一、核心框架:ISO14971的闭环逻辑
以国际标准 ISO 14971 为基准,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(设计→生产→使用→退市),形成 “识别风险—控制风险—监控风险” 的闭环管理。
二、三个关键动作(专业化落地要点)
1.精准风险评估
· 用“危害 + 事件序列” 法定位风险:先找潜在危害(如材料致敏、软件误判),再分析触发条件(如操作失误、环境干扰)及可能导致的伤害(如延误治疗、器官损伤)。
· 用“风险矩阵” 量化等级:结合 “严重度”(伤害程度,如轻微 / 致命)和 “发生概率”(如罕见 / 频繁),划分为 “可接受”“需紧急控制” 等级。
2.分层风险控制
· 优先 “设计消除”:从源头解决(如增加冗余电路防设备骤停、用低敏材料)。
· 次选 “防护措施”:降低风险发生可能(如声光报警、操作联锁装置)。
· 最后“信息告知”:在说明书中明确风险(如禁忌症、维护要求)。
3. 动态风险监控
· 生产中盯 “过程偏差”(如工艺波动、材料变更),防止新风险引入。
· 上市后收集 “不良事件 + 投诉”,定期回顾数据,发现新风险立即更新控 制措施(如升级软件、发布警示)。
三、两个硬性要求(合规底线)
1.文档可追溯:形成《风险管理计划》《风险评估报告》等全套记录,证明风险被系统管控,作为注册、生产许可的必备资料。
2.风险—收益平衡:剩余风险(控制后仍存在的风险)必须 “收益>风险”,且有科学依据(如临床数据、同类产品数据)支撑其可接受性。